|
|
|
<一> 組合摺紙
根據 David Mitchell 定義,組合折紙是一種包含對多張紙作兩個程序的折紙技巧。第一個程序是將每一張紙都折成相同的模單元,然後第二個程是將各模單元組合成平面或立體的結構。由一組相同模單元組合成的是正規組合折紙,多數的組合折紙均屬此類。亦有由多組不同模單元合成的,謂不正規組合折紙。有關這方面的資料,請參閱David Mitchell 網址:
http://freespace.virgin.net/dave.mitchell/modularorigamiindex.htm
最早的組合折紙相信是一種名為 Tematebako 的設計,源於 1734 年或更早的時候。直到六十年代再由美國人 Robert Neale 獨立發明出來,然後是日本人 Mitsonobu Sonobe 對此亦大有頁獻。日本資深紙藝家笠原邦彥〈Kunihiko Kasahara〉亦是長於此道,但組合折紙仍未流行。及至布施知子〈Tomoko Fuse〉推出她在這方面的大量作品,才把組合折紙發揚光大。
回返
|
|
|
|
<二> 我的經驗
我對組合折紙的興趣,始於九十年代初,源於一套從日文折紙世界翻譯成中文的台灣折紙書,其中布施知子的《立體造型折紙》、《長方形折紙》和《立體的秘密》,我特別喜愛,其立體幾何模型的作品,我都一個一個嘗試的去摺。
摺組合折紙的單元件,一般並不太難,不過每一單元件都要按步驟盡量摺得準確,縮少誤差,否則製成的多面體會歪歪斜斜的。在將各單元件組合時會有些難度,尤其是在安裝最後幾個單元件時,要用些少技巧。理論上組合折紙不用膠水黏合,這增加了組合時的困難程度,而且製成品不易保持。因此我會在組合的過程中,用少許白膠漿把單元件黏合,這可克服製品在組合過程中容易破散的情況,而製成品在完成後表現得十分挺硬,不易變型。
|
|
回返 |
|
|
|
<三> 幾何立體模型
組合折紙多用於組合幾何立體模型,如柏拉圖立體 (Platonic solids)、阿基米德立體(Archimedean Solid)、開普勒星形正多面體(Kepler-Poinsot polyhedra)、截頂多面體(Truncated polyhedra) 、巴克球(Buckyball)等等,其基本骨架都是從柏拉圖立體的骨架而來。
|
柏拉圖立體 |
|
|
阿基米德立體 |
|
|
開普勒星形正多面體 |
|
|
巴克球 – 32 面(20個六邊形12個五邊形)
|
|
多面體摺紙可由 2 – 240 不同單元件組合而成,單元件數目不能隨意增減,而且要按一定規則去組合。
|
|
|
 |
|
 |
|
 |
|
|
四面體-由2 個正逆單元件組成 |
|
正立方體-由六個單元件組成 |
|
C240 巴克球-由240 個單元件組成 |
|
|
|
|
|
回返 |
|
|
|
<四> 單元件的摺法
單元件的摺法有多種,最簡單的是由日本人Mitsonobu Sonobe 所發明的Sonobe 單元件。
|
|
 |
Sonobe 單元件摺法 |
|
用六個Sonobe 單元件,可以組成一個正六面體。 |
 |
正六面體 |
|
若將Sonobe 單元件在摺法上加以小小變化,製成的立體更加美麗。
|
|
|
|
|
|
回返 |
|
|
|
<五> 做個立體星
下面介紹的立體,是布施知子的作品。
請預備30張方形紙,依下圖所示,摺30個相同單元件。
 
這立體星按20面體的骨架組合而成。
 
每一星角由三個單元件合成。
   
在摺過立體星後,大家可以利用前面的柏拉圖立體、阿基米德立體、開普勒星形正多面體和巴克球,或參考下面的多面體骨架,依著剛獲得的經驗,嘗試向難度挑戰吧!
 
|
|
回返 |
|
|
|
|
|
|
|
<七> 相關書籍
|
|
|
|
 |
|
 |
|
 |
|
 |
立體折紙 |
|
趣味摺紙百科 |
|
長方形折紙 |
|
立體造型折紙 |
|
 |
|
 |
|
 |
|
 |
Modular Origami |
|
Multimodular |
|
Origami |
|
Polyhedron Origami |
Polyhedra |
|
Origami Polyhedra |
|
|
|
for Beginners |
|
 |
|
 |
|
 |
|
 |
Unit Origami |
|
Unit Polyhedron |
|
立体をっくろう |
|
立体からくり |
|
|
Origami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回返 |
|
|
|
© 2010 KT LI |
|
|
|